自今年月 20 日就職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多次高調宣稱要「讓製造業重返美國」,並承諾透過加徵關稅消除貿易逆差,讓美國製造業重現輝煌,但隨著半年將至,最新經濟數據卻顯示美國製造業不僅未能實現復興,反而陷入了持續萎縮的困境。
美國製造業連 4 月萎縮,即便川普政府極力推動汽車和科技公司在美投資,但現實是,許多美國工廠的建設進度正在放緩。福特在密西根州投資 30 億美元興建的電池廠原定於 2026 年投產,卻因無法獲得其他國家技術認可且失去聯邦補貼而受阻。
福特執行主席小威廉 · 福特直言:「在拜登政府政策下投資後突然改變政策,這對我們極不公平。」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華盛頓州的 Group14 Technologies 公司,因亞洲客戶不願承擔高額關稅,該公司不得不放緩電池材料廠的建設步伐。
裁員潮接踵而至。今年 4 月初,Stellantis 宣布裁員 5 家美國工廠的 900 名員工,4 月下旬,Volvo 北美公司打算在未來三個裁員 550 至 800 人。
野村證券指出,若車廠將關稅成本完全轉嫁至售價,美國汽車平均售價將上漲 6%,可能導致 2025 年新車需求下降 12%。更令人擔憂的是,伊利諾伊州、密西根州和俄亥俄州等主要汽車製造中心的潛在裁員潮恐影響大量試用期員工,令他們無法獲得遣散費。
半導體產業也未能倖免。英特爾上周三 (9 日) 宣布將在加州、亞利桑那州和奧勒岡州大規模裁員,其中包括奧勒岡州工廠的 529 名員工日本松下則調整德州新建電池工廠的生產計畫。
川普宣布將對進口銅徵收 50% 關稅的決定,更讓依賴海外銅供應的美國製造業雪上加霜。
經濟指標顯示,美國製造業正持續惡化。6 月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年減 49%,連 4 月萎縮。雖然年初 PMI 尚處於擴張區間(1 月 50.9%,2 月 50.3%),但 3 月後便跌破榮枯線。
製造業對美國 GDP 的貢獻雖較 2024 年同期成長 0.6%,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遠低於金融和服務業。
專家指出,美國製造業復興面臨熟練勞動力短缺、技術基礎薄弱、供應鏈體系複雜三大障礙。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目前製造業就業人數約 1275 萬人,遠低於 1970 年代末的近 2000 萬人高峰。
專家指出,目前製造業需要機器人技術、程式設計和精密工程等專業技能,而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將學生從職業領域中剔除,熟練工人嚴重不足。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IIE) 高級研究員 Gary Hufbauer 表示,加徵關稅推高原料成本,阻礙出口,最終導致國內商品銷售減少。
機構分析也認為,要將製造業基礎恢復至鼎盛時期絕非易事,需要重建耗時數十年形成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而熟練勞動力的培養更需要漫長週期。川普執政半年來,美國製造業空洞化的現狀並未有實質改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