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周三 (3 日) 報導,美國已告知多國,若支持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 (IMO) 的船舶燃料排放減量協議,將面臨關稅、簽證限制及港口費用等報復措施。此舉突顯川普政府在全球航運規則上展現強硬姿態,並將關稅作為談判武器,以爭取對美國更有利的條件。
川普政府反對「淨零框架」 協議前景添變數
四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務院近期已向 IMO 會員國私下傳達警告,要求各國不要在 10 月特別會議上支持所謂的「淨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國務院發言人表示,華府正「積極研究並準備行動」,若協議獲得通過,將祭出關稅、簽證限制或港口徵費等措施,並會呼籲盟友採取類似行動。
荷蘭政府證實,美方官員曾口頭警告荷蘭,若支持協議將可能遭到懲罰性措施。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還有哪些國家已接獲美國施壓。
IMO 總部位於倫敦,擁有 176 個會員國,負責規範國際航運安全並防止污染。全球約九成貿易依賴海運,航運業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近 3%。今年 4 月,IMO 達成草案,計劃對排放超標船舶徵收費用,加速去碳化進程。但美國早在草案出爐前已退出談判,並在 8 月公開表態,若各國推動該協議,華府將展開報復。
IMO 發言人表示,10 月特別會議將提供會員國進一步討論的平台。根據草案,63 國投下贊成票,16 國反對,另有 24 國棄權。若最終表決,仍需多數支持,但外界認為若棄權國增加,通過機率存在不確定性。
航運排放規範陷入地緣政治角力
此次協議原旨在建立全球性機制,避免船舶排放持續飆升,但川普政府主張該措施會對航運業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且對減排幫助有限。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動用關稅與外交壓力手段,讓 IMO 談判出現新的政治風險,也凸顯環保議題與國際貿易之間的矛盾。
全球航運約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若未能形成一致機制,排放預計將持續上升,對國際氣候治理構成挑戰。歐盟與部分亞洲國家過去已呼籲加速航運減排,並在自家港口推動碳費與環保標準,美國的立場可能讓這些努力面臨更大阻力。
外界普遍矚目,若 10 月 IMO 特別會議投票未能通過草案,將突顯環境與經濟利益的拉鋸,甚至可能引發更多貿易摩擦。專家警告,航運排放問題已不僅是技術或環保議題,而成為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