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周三 (10 日) 報導,美國自中國進口連續三周呈現年減 27%,傳統 9 月底聖誕購物季前的貨運高峰未如預期出現。在貿易戰持續衝擊下,北美成為全球唯一貨櫃量負成長地區。
中菲行(5609-TW)董事長錢文君指出:「通常我們預期從 9 月最後一周開始,趕在中國十一黃金周前會迎來高峰期。」黃金周是中國重要假期,期間許多企業停工。「但迄今市場上看不到明確跡象或大筆訂單,顯示這波趨勢並未出現。」
Vizion 數據分析指出,美國自中國進口減少的前五大產品類別,分別為傢具、玩具與體育用品、電子設備及零組件、機械設備,以及塑膠製品。
不過仍有例外,橡膠和有機化學品自 5 月來的訂艙量與 2024 年相當,甚至略有超越。今年 5 月,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給予「對等關稅」短暫的緩衝期,讓業者們紛紛搶先備貨,造成貨櫃運量暴增。
旺季不旺 貨運業者大砍班次
近年來,中國貨運在黃金周前因各種因素出現放緩並非首次。如 2024 年因美國港口罷工威脅而提前備貨,2023 年則因消費需求疑慮,導致航運活動低迷。但今年情況特殊,根據 SONAR 數據,貿易戰初期的搶先備貨潮過後,訂單便持續下滑至較為溫和的水準。
專為美國零售商安排中國海運的 Honour Lane Shipping 在近期客戶報告中表示,貿易戰衝擊使得 5 月底至 6 月初出現「短暫但強勁的激增」。
受惠於關稅暫緩措施,洛杉磯港今年 7 月創下貨櫃處理量新高紀錄。但該公司形容,激情過後,運量隨即急劇下滑,回升速度緩慢。
該公司客戶報告指出:「製造商反映,即使在中國黃金週前,成長幅度仍相當緩慢。許多客戶表示美國庫存水準攀升,因此暫停出貨。」
據 HLS 統計,海運業者已宣布 10 月份共有 35 個空班。包括達飛海運、中遠海運、長榮海運、東方海外等組成的海洋聯盟,更在 9 月第一周暫停多條中國港口至加州長灘和奧克蘭港的亞美航線。
船班減少導致貨櫃運力緊縮,進一步推升海運費率。自 9 月 15 日起,每 40 呎貨櫃將調漲 1,000 美元的一般運價。
Sea-Intelligence 數據顯示,貿易戰對北美貿易持續造成重創,北美更是貿易戰期間全球唯一出現貨櫃運量負成長的地區。
零售業憂心 貿易前景不樂觀
C.H. Robinson 北美陸路運輸副總裁 Noah Hoffman 表示:「往年海運旺季從 7 月開始一路延續到 10 月,正值大量節日商品出貨期。但今年 7 月就已見頂。」
全國零售聯盟與 Hackett Associates 聯手發布的最新全球港口追蹤報告預測,在經歷夏季接近創紀錄的旺季表現後,全美最大貨櫃港口的進口貨量將在年底前「持續下滑」。
全國零售聯盟供應鏈暨海關政策副總裁 Jonathan Gold 在聲明中指出:「各國紛紛實施對等關稅,許多主要貿易夥伴面臨超過先前 10% 的更高稅率。同時產業關稅範圍不斷擴大,影響更廣泛的產品類別。零售商已盡力在關稅調升前備足庫存,但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讓業者難以制定攸關未來成功的長期規劃。」
Hackett Associates 創辦人 Ben Hackett 在聯盟發布會中直言:「今年最後幾個月的貿易前景不容樂觀。」
追蹤庫存與倉儲指標的物流經理人指數 8 月數據警告,貨運量萎縮已對仰賴貨物儲運獲利的鐵路、公路運輸及倉儲業產生連鎖衝擊。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副教授、LMI 成員 Zachary Rogers 分析:「8 月份貨運運力不減反增的現象,顯示市場上已沒有太多貨物待運。旺季前貨運不足,可能反映部分庫存已提前調配,整體系統中的貨物總量也可能減少。」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