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財富》中文網指出,全球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上出現明顯分歧,一方面充滿期待,另一方面又面對技術與倫理的質疑。目前,市場上的體現智慧機器人(Embodied AI)主要分為「人形」與「非人形」兩大路線,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技術哲學與商業發展策略。
人形機器人:科技巨頭與新創企業齊押注
主打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如 Figure AI、優必選 (09880-HK) 與宇樹科技,獲 Google(GOOGL.US) 、特斯拉 (TSLA.US) 、小米 (01810-HK) 與比亞迪 (002594-CN) 等科技與車企巨頭的投資。他們認為,人形機器人最能適應人類社會既有的空間與生活模式,未來有望大規模應用於家庭、商業與工業場景。
Figure AI 執行長預測,人形機器人未來銷量可能達數十億台,潛藏萬億美元的市場潛力。中國政府與資本也高度關注此領域,將其視為繼大模型後的下一個 AI 產業熱點。根據高盛預測,2035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 1,540 億美元,甚至有專家認為將達到一兆級別。
功能導向派:非人形機器人強調實用與效率
與此同時,另一派則專注於非人形機器人,代表企業如美國的 Agility Robotics。該公司推出的 Digit 機器人雖然具備雙臂雙腿,但造型更接近鳥類,主打物流搬運等實用功能。其首席機器人長 Hurst 強調:「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讓機器人在現有人類空間內高效工作,而不是刻意模仿人類。」
這類機器人更強調以任務為核心,不拘泥於「像人」的外型,而是在設計上以「以人為本」為原則,優先考慮實際效能與操作穩定性。
技術融合趨勢:從功能進化至人形,兩路線正合流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未來的機器人發展將不再是非此即彼。《財富》指出,未來機器人可能會從功能導向進化為「近人形」,或從人形設計逐步增強實用性。例如,Agility Robotics 就從最初的四足 Cassie 發展為雙足的 Digit,而中國的開普勒機器人也將 K1 工業型機器人升級為人形 K2。
中國企業如埃夫特 (688165-CN) 、擎朗智能、宇樹科技等,也開始從功能型機器人轉向人形化設計,期望能進一步拓展在家庭、服務業與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潛力。
成本高企與技術瓶頸:理想尚未落地
儘管人形機器人象徵技術高峰,但目前成本高、場景模糊、實用性不足仍為主要挑戰,落地應用面臨重重阻礙,被批「看似高階卻難以商業化」。
阿里巴巴 (09988-HK) 前副總裁白惠源就指出,與其強調人形外觀,不如追求實用性與穩定性。真正有價值的機器人應該解決現實問題,而非僅為未來願景而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曾領跑人形機器人研發,但最終因成本與應用瓶頸收場,轉向工業機器人,為全球提供一段值得參考的歷史軌跡。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